首页 · 内容显示
用中西医结合理论看“经络导平仪”的治疗功效
  • 日期:2008/5/26 8:20:21
  • 编辑:
  • 浏览次数:433
天津市河西区骨科医院针灸科     刘伟业
 
 

     经络导平治疗仪是中西医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结合现代医学的“生物电子运动平衡”学说为手段而实施于临床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
     我科经过壹年余300多病例总结分析,认为经络导平仪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它不但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见效快,特别对某些疑难病,顽症,有着意外的效果,笔者试以中西医结合的观点,分析如下:
在颈肩综合症及一些软组织损伤的常见、多发病83例中,我们依据经络导平仪的理论基础为指导,即机体生物电子运动是负离子向正离子游离过程,从而使机体动态保持相对平衡,并结合中医辩证论治的特点,因症施治;如肩周炎患者,虽同属痹症,但因其临床表现不同,取穴配方上亦有所差异;对外展困难,放射至肩部疼痛不适者,取手少阳三焦经及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部位,采用一组穴位治疗;对外展如常,肩峰疼痛明显,抬举受限者,症属手阳明大肠经,则异于上一组穴位治疗,此举符合了中医同病异治的原则。在治疗中,因患者病情轻重不一,给予治疗量不等,大约在1300~2000V左右,每次30分钟,一般3~5次治疗,患者便可改善自我症状,疼痛消失。2个疗程(20次)多数人便可恢复功能,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在23例脑血管疾患中,结合临床分折,大部分患者属“类中风”范畴;按照中医“乙癸同源”理论,症属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而导致肝阳上亢,由于肝阳升腾无制则阳化为风而成。
在采用经络导平法治疗时,偏重泻肝经,补肾阴法,亦取得一定疗效。典型病例周××,就诊时第三次脑血管意外,CT诊断:腔隙性脑梗塞,后八个月,患者右侧肢体运动功能丧失,由家属背来就诊;测平提示:肝、胆经偏实;肾,膀胱经偏虚,我们采用了补肾经,泻肝经的补泻平衡法:

     二组穴位交替使用,经过近6个疗程的治疗,病人现已能独立行走50米左右,由人搀扶可上、下楼,使患者及其家属增强了治疗疾病的信心而有效的与我们合作。
     在对这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经络导平仪的现代电子技术以其超高压(3000V)电能,代替了针刺的机械能,按照针刺穴位,给予调整平衡的高能量刺激,充分运用“生物电子”的特殊运动规律,即“惯性”和“复性”的转化,使病人的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病理细胞恢复正常,机体生物电子较持久的保持相对性运动平衡。在23例病人中,最少治疗3次,因病人感觉极度不适而告治疗失败。其它患者均在十几次治疗后,程度不同的感觉症状减轻,病症反映下肢较重者,感觉步态自控程度加强,上肢症状重者,手的功能恢复明显,可做些细小动
作,如捏起纸片,系扣等;其治疗效果是令我们及患者满意的。
     在胃下垂(胃炎)及慢性结肠炎、脱肛等一些功能性,神经性疾病治疗中,其效果更佳,经临床证明:经络导平仪与针灸有着相同的特点即具有调整阴阳的功能。例如天枢穴即可治疗腹泻,又可治疗便秘。在治疗胃下垂诸证时,天枢穴用负极;而用于慢性结肠炎、脱肛诸证时,则天枢穴用正极,意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如患者蔡××患慢性结肠炎二年余,近二月来伴脱肛出现,就诊时精神萎糜,倦怠无力,一派中气不足,脾肾阳虚征:
   
经三次治疗后,病人便次明显减少,大便成形。经2个疗程(20次)治疗后,脱肛症状消失,大便正常,一月后随访,无复发,经49例此类病例证明:正确运用经络导平治疗仪,可在临床上起到很强的止神经痛、活血化瘀,调整内脏功能,调整内分泌的作用。只要临症时用心诊断,辩经辩病,因症施治,用中医学理论审病辨证,经络导平手段用于临床,定会在现代医学领域创造出新成绩!
     另外,在对“截肢残端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治疗中,也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笔者为避“偶然性”之嫌,故不在总结范畴之内。
 
附20例以上病种治疗情况统计表

  总 例 数 显效及治愈 好 转 无 效 平均天数
颈肩综合症 37 19 18   27
脑血栓后遗症 23 7 15 1 29
软组织损伤 21 19 2   11
坐骨神经痛 22 21 1   17
胃下垂(胃肠炎) 28 22 6   24
健康热线:025-84510544 84501861 | 传真:025-84606365 | 地址中国南京市江宁区双龙大道1700号,东恒国际大厦四楼
copyright (c) 2000-2014 www.daoping.com all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