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容显示
经络导平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12例临床研究
  • 日期:2008/5/26 9:20:51
  • 编辑:
  • 浏览次数:150
北京民康医院     王翠萍 郭贵云 杜春霞
 
     一、引言
    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的原因不明的一种重性精神病,占精神病医院住院人数的首位。患病后有相当多病人的病程有慢性化倾向,部分病人产生了人格缺损、或社会性残废,给家庭、社会和国家造成医疗管理和经济上的沉重负担[1]。过去中医和西医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方法很多,但对慢性期的阴性症状见效甚微。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导平仪治疗能否有效,作者对此进行了前瞻性研究。1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经过了3个多月的治疗后,获得可喜疗效。
 
     二、一般资料
    从我院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按西医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筛选出病期长、阴性症状明显的患者,以此为总体,随机抽取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23岁,平均42.5岁;总病期最短8年、最长36年,平均20年。远远大于一般精神分裂症病程要求超过3个月的标准。此类病人已用各种治疗方法,长期治疗基本无效,无法归回社会。因此本次研究也就不设对照组。
 
      三、诊断和疗效评定方法
    (一)方法选择和设计
    一般对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主要是由医生通过对病人病史的采集、全面检查和分析资料来实施的。这种方法能对精神疾病在精神活动上的异常作出直接判断[3]。但是检查结论不客观、对病情变化不敏感、对导平治疗的指导不直接。由于至今没有任何一本教科书对"精神活动正常"给出精确的定义[4],所以至今也没有一种公认的方法能对精神疾病治愈给出标准。对疗效的评定只能通过对治疗前后症状的对比来进行。
经络辩经测平诊断仪(简称测平仪)可以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诊断[5]。这种方法不仅客观、易行,适合一般医院实施。而且对病情变化敏感,对施行经络导平治疗的指导直接。但检查结论对精神疾病的外在精神活动表现,即症状的反应不直接。
 
    本研究试图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测平仪法用于指导治疗和评定疗效;西医精神病症状量表法用于筛选患者和评定疗效。为了保证评定客观可信,量表法由非导平治疗实施者单独进行,在研究过程中,两种方法的数据互不相通。
 
    (二)测平仪法
    该方法基于经络导平理论,用测平仪测出客观数值,作为治疗依据。对比治疗前后的测量值可以评定疗效。也可与正常值比较评定疗效。
 
    首先,按经络导平诊断方法[6]定义三个概念:
    上下失平度P——手经中平数与足经中平数之比。正常值为0.5~1.0。
    各经失调度t——同名经左右平均值与中平数之比。正常值为0.5~1.5。
    左右失衡度h——同名经左右之比值(≥1)。正常值为1~3。
 
    作者在对单个患者治疗时采用以上三度的概念作为诊断和治疗标准。
 
    其次,为了便于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一组患者进行研究,需要把单个患者的12经情况视作一个总体。这个思想符合祖国医学一贯把人看作一个整体的观念。为此引入两个概念:
 
    平均失调度T——某个体的12条经的各经失调度对数的平均值。均值正常值仍为0.5~1.5。标准差St的正常值为0~1.8。由于中平数的计算方法使得平均失调度均值难以明显反映个体间差异。故实际运用时,多使用平均失调度标准差St(12条经对其均值的离散程度)。
 
    平均失衡度H——某个体的12条经的左右失衡度的平均值。均值正常值仍为1~3。标准差Sh的正常值为0~2.1。
 
    实际处理时,若遇ti=0,则按ti=0.01取对数。若遇hi→∞,则按hi=100取对数。这样处理既解决了数学处理的困难,也符合测平仪的实际情况。
 
    最后,按以上引入的三度概念(上下失平度P,平均失调度T和平均失衡度H)制定疗效等级如下:
    显效:至少有两度稳定在正常区;
    有效:至少有一度稳定在正常区;
    无效:三度皆在正常区之外。
 
    (三) 量表法
    该方法基于西医精神病学理论,由医生按量表观察得出主观印象分,作为区分症状及严重程度的依据。对比治疗前后的印象总分,可以评定疗效。由于量表法属精神病学范畴,恕不详述。这次只把本研究用的4种量表作对比性介绍。这4种量表属于常用的定式、半定式量表,都是分值越小表示症状越轻;分值越大表示病情越严重。每种量表评定范围又各有侧重。
 
    第一种是社会功能缺隐筛选量表法(SDSS)[7]。该量表法于1988年出版,主要用于评定精神病人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我国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规定,总分≥2分为有社会功能缺陷。最高总分20分。此表分级较粗,一种症状要变化达33%以上,总分才能有所变化。但简单易行。
 
    第二种简明精神量表(BPRS)[8]。该量表于1962年编串,是精神科中应用得最广泛的评定量表之一。最高总分119分。
 
    第三种和第四种是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9]和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8]。该量表是美国于1982年制定的,我国1984年引入。两种量表互为补充,用于评定精神分裂症的阴性与阳性症状。阴性表最高总分为95分,阳性表最高总分为150分。
 
    作者认为第二种表可信度最高,第三、第四种表其次,但可用于作更细微的分析。第一种表可参考。
 
    疗效标准:各表的总分减少有统计学意义,则可以认为治疗有效,设置信度〈0.05。
 
      四、治疗前症状测定
     (一)测平仪法
    从总体上看,所测的12例患者三度值全部远离正常值:P=2.53(>1),St=6.69(>1.8),H=36.3(>3)。从各条经的数值看,大部分上实下虚。肝经实、脾经实、胆经虚。心、肺两经左右失衡明显。但个体间差异很大。
 
     (二)量表法
    用SDSS表测定12例总分均值为15.42(》2),其中11例属最严重的Ⅰ级残废,Ⅰ例属较轻的4级残废。用BPRS表测定12例总分均值为30。用SANS表测定12例总分值为73,接近全面极端严重的总分值95分。用SAPS表测定总分均值为12。说明阳性症状明显,阳性症状不明显,与临床观察相符。
 
     五、治疗方法
    导平处方:

    一般采用每天1次,每次40分钟,2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休息5至7天,以后负极用列缺、肺俞、脾俞、百会等交替。正极用胆俞、肾俞、小海、三阴交、足三里、飞扬等穴。刺激频率为2.5赫兹。一个疗程后,根据测平仪提供的再次测量数据,按中医理论、辩经虚实、更换穴位。入组病例在导平治疗过程中,精神科原治疗不变。
 
     六、疗效评定
    (一)总体疗效显著
    1、 测平仪法
    对1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三度值(P、St、H)进行统计假设检验。见表1。
 
表1 测平仪法总体疗效的显著性检验:
评定/检验量 失平度(P±Sp) 平均失调度标准差(St±Sst) 平均失衡度H±Sh
治疗前 2.53±1.68 6.69±6.10 36.3±26.1
治疗后 0.838±0.348 1.90±0.636 3.80±4.78
统计量 t=16.86 X2=1939 t=23.64
置信度 P<0.001 P<0.001 P<0.001
??? 由表可见,P<0.001,显著性水平很高,说明总体疗效显著。
2、 量表法
    对1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用4种量表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假设检验(见表2)。
 
表2 量表法总体疗效的显著性检验:
评定/量表 SDSS BPRS SANS SAPS
疗前总分 15.4±3.32 30.0±5.77 73.3±18.6 12.3±5.07
疗后总分 13.4±3.97 26.1±2.81 64.7±17.0 9.00±3.16
统计量t 1.747 4.831 1.767 3.561
置信度P <0.08030 <0.001 <0.07728 <0.01
??? 由表2可见,在精神科中应用得最广泛的第二种表(BPRS)认为疗效非常显著;第一,三两种表评价一般。如果将4种量表的置信度平均起来,可得P<0.05。说明从总体上看疗效是显著的。
 
    (二)总有效率达90%
    对个体进行疗效显著检验(如表3)。
 
表3 测平仪法对个体疗效的显著性检验
病例
代号
失平度P 平均失调度T±St 平均失衡度H±Sh
疗前 疗后 疗前 疗后 X2 P< 疗前 疗后 t P<
A 1.5* 0.77 0.50±8.5* 0.98±1.7 0.832 0.005 52±50* 2.1±1.0 173 0.001
B 4.3* 1.0 0.96±1.3 1.1±1.7 20.5 0.05 10±28* 3.9±9.2* 2.30 0.05
C 1.6* 0.53 0.67±4.3* 0.91±1.7 1.88 0.005 43±51* 2.0±1.2 118 0.001
D 0.78 1.0 0.64±4.5* 0.91±2.0* 2.37 0.05 59±50* 2.7±2.0 97.5 0.001
E 3.5* 1.3* 0.35±9.4* 1.0±1.7 0.392 0.005 51±52* 2.5±0.78 215 0.001
F 1.3* 0.66 0.84±1.4 1.0±1.8 19.8 0.05 18±38* 2.8±1.6 32.9 0.001
G 1.9* 1.5* 0.65±3.1* 0.67±3.1* 12.0 0.40$ 2.3±1.8 19±38* 1.50 0.20$
H 3.5* 0.69 0.19±10* 0.95±1.6 0.307 0.005 84*±38 2.1±0.92 308 0.001
I 1.5* 0.52 0.95±1.4 0.96±1.4 12.0 0.40△ 2.4±1.9 1.4±0.41 8.45 0.001
J 2.6* 0.80 0.91±1.7 1.1±1.4 8.14 0.30△ 18±38* 1.8±0.87 64.5 0.001
K 1.3* 0.93 0.31±14* 0.98±1.5 0.138 0.005 60±49* 2.5±0.90 221 0.001
L 6.6* 0.28* 0.54±21* 1.0±3.4* 0.315 0.005 36±47* 2.9±2.1 54.6 0.001
    注:* 表示该值超过正常范围,$ 表示显著性检验疗效不显著,△ 表示虽然检验疗效不显著,但原因是治疗前数值已合格。
 
    按测平仪法的疗效标准,12例中,显效9例、有效2例(代号B.L)、无效1效(代号G)。总有效率为90%。显效9例中有7例的三度值皆进入正常值范围。
 
    从显著性检验的观点,12例中仅1例(代号G)疗效不明显(P〉0.1),2例(代号I.J)疗效不明显的原因是治疗前该数值已在正常值范围。其余9例疗效皆显著P〈0.05。
 
    (三)疗效随治疗时间的动态变化
    1、 测平仪法
    以10天为一个计算区段,将在此区段时间内实测的12例三度值分别求平均值,可得出疗效随治疗时间的动态变化(图略)。
    由图1可见:随治疗时间的增加,反映各条经虚实离散程度的平均失调度标准差St改善得最快,一个疗程中(20天)即见显效,但是此后有明显振荡回复过程。反映左右失衡度均值H刚开始(20天)有效果,但随即下降速度变慢,振荡过程不明显。反映上下虚实的失平度均值P变化缓慢,一个疗程后变化不大,过程略有振荡。
 
    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每个患者个体三度值的动态过程,不仅也反映上述特征,而且振荡过程明显。越是偏离正常值也越远。需要多次耐心调整治疗才能逐渐稳定在正常区内。这是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一个特点,反映了患者精神系统的脆弱性和顽固性。
 
    2、 量表法
    以30天为一个时间区段,将在此时间区段中评定的12例的总分平均,可得出疗效随治疗时间的动态变化,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BPRS表显示减分率最大的区段在前30天内,症状随治疗时间推移逐渐减轻,SANS和SAPS表显示减分率最大区段在第二个30天内;以后症状变化不明显。
 
    (四)按评定症状项目分析疗效(见表4和表5)
 
表4 阴性量表法按项目评疗效的显著性检验:
评定/项目 情感 思维 意志 兴致 注意障碍
疗前 疗后 疗前 疗后 疗前 疗后 疗前 疗后 疗前 疗后
总分 25±7.6 21±7.0 9.5±3.5 7.7±3.0 12±3.3 11±3.0 18±3.0 18±2.8 8.2±2.0 7.8±1.9
t 2.280 2.120 1.351 0.7158 0.7745
P< 0.03 0.04 0.18 0.48 0.44
    由表4可见:导平治疗对情感和思维方面的疗效显著,对兴致和注意障碍方面的治疗不显著。
 
表5        阳性量表法按项目评疗效的显著性检验
评定/项目 幻觉 妄想 怪异行为 阳性思维形式障碍
疗前 疗后 疗前 疗后 疗前 疗后 疗前 疗后
总分 0.33±0.78 0.25±0.62 2. 3±4.0 1.1±1.8 5.4±1.6 4.1±1.3 4.2±2.0 3.3±1.7
t 0.4642 2.430 3.525 1.91 6
P< 0.65 0.016 0.001 0.06
    由表5可见:导平治疗对怪异行为和妄想方面的疗效显著,对幻觉方面的疗效不显著。
 
    (五)临床症状表现
    患者经导平治疗后,各种阴性症状逐渐有所改善。表现为有思维,食欲增加,睡眠好,对生活逐渐有要求、有想往。逐渐能料理个人卫生,有时还能主动帮助医护人员打扫环境卫生。对自己有较恰当认识,能主动配合治疗,主动提问题,讲述病史、病症等。
 
    总的看来,经过导平治疗,患者由不能生活自理逐渐转变为能生活自理,由无自知力逐渐转变为有自知力,由不适应周围环境逐渐转变为有适应能力。给逐渐归回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七、典型病例
    患者王淑云,女,50岁,北京崇文区印刷厂工人,病历号G00127。患精神分裂症33年,多年来反复发作,于1991年8月19日收住我院。入院后一直用药物治疗,症状难以控制,于1992年1月24日开始经络导平治疗。
检查:更衣合作,接触被动,引出被害妄想、幻听,思维不联贯,问答切题,无自知力。话
,发音含糊,个人卫生差。
 
    导平治疗前用药:心得安100MG3/日,安坦2MG2/日,氯丙嗪50MG/早、100MG/午、400MG/晚;泰尔登150MG/午、250MG/晚,鲁米那0.03G/晚。但每晚只能睡2小时,食欲差,各种症状难控制,每隔4天发作一次。
 
    导平治疗前测定12井穴,三度值分别为1.30、0.307、60.2全部在非正常区。采取补虚泻实、疏通经络,调整平衡的治疗方案。取穴肝俞、百会、肾俞、内关为主穴,接负极。取膀胱俞、足三里、三阴交为配穴,接正极。根据测定各经的变化情况及病情症状的变化,交替更换穴位进行治疗,导平治疗当天,患者回病房即睡2小时,经3次治疗后即能间断地睡6小时,清晨起床后感到头脑清醒。因某种原因中间中断治疗10天,虽仍一直服用西药,但不能入睡,且发作2次。第二次开始导平治疗的第一天,患者即能入睡6个多小时。再经3次治疗,自觉睡眠好,能控制自己少讲话。再经3次治疗后,由每隔4天发作一次,变为每隔6天发作一次。而且发作前自己有预感,发作时症状较轻,并能自我控制。大约内心数数1500次即能入睡。治疗初期多语,就在治疗时也不停地讲话,中期转为少语和不问不讲。继续治疗后,被害妄想减轻,思维联贯,幻听消失,增加了自知力,接触主动,并能主动帮助和关心其他患者,个人卫生恢复正常,食欲增加。此患者经导平治疗41次后,三度值由全部不正常,且严重离散,转为全部正常(0.93,0.98,2.5)。临床症状基本控制,并于1992年4月29日出院。
     八、讨论
    (一)取得疗效的主要原因
    1、治疗使用了经络导平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是按中医"阴阳平衡"治疗原理,为激导机体,恢复阴阳平衡而设计出来的仪器。
 
    2、根据"生物电子运动平衡"和"中医阴阳平衡"理论,利用测定12井穴的辩经诊断测平仪,对每个患者定期测定,为辩证施治选穴提供了客观可靠的依据,使临床治疗准确、及时、显效快。对无能力自诉病情的精神病患者更显得重要。
 
    3、祖国医学强调整体性和灵活性,治法是辩证施治,随证加减,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精神分裂症是病因不明的一大组症状的综合[10],很少有症状完全相同的患者。即使症状大体相同,生物电子运动的平衡状态也不尽相同。所以不能用一方一法进行治疗,要求医生有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辩证施治,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二)存在问题
    1、由于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在治疗中,对12例测定的间隔时间较长,这对及时掌握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有很大影响。个别病例(代号L)出现治过头的现象。
 
    2、在12例中有一例(代号G)越治失衡度越高,其它两度也未进入正常区,经全面体检发现,该患者患有开放性肺结核。现已停止治疗。
 
     九、结束语
    该项研究是中医主治医师和西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合作进行的,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初步尝试。12例临床观察研究表明:经络导平治疗,效果喜人。虽然时间短、病例少,但这些病例都是长期住院用药治疗疗效甚微者。因此这次初步尝试可以说是一次啃硬骨头的,艰难而大胆的尝试。疗效观察及各种临床资料表明,导平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是可靠的、有前途的。希望同行能和我们共同在精神疾病领域中,互相帮助、大胆探索,为早日解除精神疾病患者的痛苦,尽快减轻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负担尽到我们的责任。
健康热线:025-84510544 84501861 | 传真:025-84606365 | 地址中国南京市江宁区双龙大道1700号,东恒国际大厦四楼
copyright (c) 2000-2014 www.daoping.com all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