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容显示
导平仪治疗冠心病三例报告
  • 日期:2008/5/26 9:24:04
  • 编辑:
  • 浏览次数:182
北京军区后勤门诊部     聂秉轩
 
    者使用导平治疗仪治疗冠心病患者三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方法与结果
     选用穴位:至阳,鸠尾。
     方法:至阳穴为主穴,导线接仪器阴极。鸠尾穴为配穴,导线接仪器阳极。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十次为一疗程。剂量因人而异。每个疗程的前、中、后各做心电图一次,并详细记录临床症状的变化。
 
     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按1974年冠心病、高血压病普查预防座谈会修订标准,分显效,改善,无改变及加重四级。本文三例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均有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ST-T改变。治疗后三例患者的心绞痛均消失,属显效。心电图一例恢复正常,属显效;一例好转,属改善;一例无改变。
 
    例1:杨某,男,39岁,工人。1985年始在北京军区总医院诊为冠心病心绞痛,予以治疗。本次治疗前一个月出现持续性胸骨后闷感,饭后及活动稍多时则变成闷痛,每日发作十余次,每次3-10分钟,尚可忍受,此间一直服用长效甘油等药物。心电图示TavF ,V5低平TIII倒置。停药后开始导平治疗,治疗一次后,胸骨后闷感及闷痛即消失,治疗第五次后复查心电图好转,(TV5由低平变正常,其它导联无变化)。治疗第十次后(即第一疗程结束)心电图恢复正常。
 
    例2:孙某,女,62岁,家庭妇女。于1970年在山东省二院诊为冠心病,一直服药治疗。近三个月来心慌,前胸正中“闷痛”,“好象撒了辣椒面一样”,阵发性加剧,“严重痛”每日2-3次,每次持续5-10分钟,“此时不敢动”。本次治疗前查心电图示,TII,III,avF 、V5均倒置。导平仪治疗一次后胸部症状明显减轻,“有心胸开阔感”,第三次治疗后胸部症状消失。治疗第五次及第十次后心电图无变化。治疗十五次后(一个半疗程)心电图好转TII由倒置变双向,TV5由倒置变直立。
 
    例3:赵某,男,58岁,工程师。1986年患急性心肌梗塞住北京军区总医院,此后一直服药治疗,本次治疗前一个月胸闷明显,左前胸痛每日2-3次,每次“如虫子使劲咬几下”,有恐惧感。治疗前心电图示陈旧性心肌梗塞,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平治疗三次后,胸部症状消失,自觉“胸部顺畅,舒适”。一疗程结束后,复查心电图无变化。
 
     二、讨论
    冠心病的中医病机是本虚标实。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是引起心绞痛的原因。
 
    导平仪是用中医“经脉气血”理论,以高压“电”能,代替“针刺”“按摩”机械能,定穴位,定方向,定剂量,超阻力导通患病经络,平衡“阴阳”,推动气血运行的治疗方法。该机可缓解“气滞血瘀”、“阴阳不平”,故对治疗冠心病有效。
 
    至阳穴属督脉,位于第七、八椎间。解放军266医院王维庭等自1985年始研究了至阳穴对冠心病的作用,他们发现按压家兔至阳穴可对抗垂体后叶素导致的急性心肌缺血。根据皮肤-内脏反射形成原理,压按至阳穴能引起心脏活动的变化,冠状动脉痉挛缓解,损伤缺血型心电图改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DE)证实,刺激至阳穴,左室射血份数,心脏每分钟搏出量增加,心肌耗氧量指数降低,即增加了心肌供氧,减少了耗氧量,恢复了心肌需氧与供氧之间的平衡。
 
    鸠尾穴属任脉,位于脐上七寸。此穴可通行任督二脉,内又与膏盲相系,故可调理表里,使上下,左右,表里皆疏通之。该穴主治范围甚广,对胸中满闷,心痛、心悸、心烦均有效。
 
    应用至阳、鸠尾二穴,导平治疗冠心病,发挥了双方的“优势”,近期疗效显著,方法简便,无痛苦,适用于基层单位。但例数尚少,有待进一步观察与探讨。
 
健康热线:025-84510544 84501861 | 传真:025-84606365 | 地址中国南京市江宁区双龙大道1700号,东恒国际大厦四楼
copyright (c) 2000-2014 www.daoping.com all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