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容显示
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 日期:2008/5/26 10:23:35
  • 编辑:
  • 浏览次数:195
      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本病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变主要在下肢运动神经元。脊髓灰质炎病毒共分三型,以Ⅰ型病毒最易致瘫,Ⅱ型病毒次之。病初多有发热、头痛、咽痛、腹痛、恶心、偶而呕吐,腰、背、颈痛,感觉过敏。少数有双峰热,有轻度脑膜刺激症状,背肌强直(后伸过度,不能坐稳,喜伸双臂在后面支撑躯干)。婴儿可有前胸饱满。瘫痪常发生在发热第2~5天,为弛缓性。四肢瘫痪不对称,下肢多于上肢,近端肌肉甚于远端肌,伴腿反射消失,但感觉存在。延髓型的急性期,可出现呼吸中枢瘫痪,血管远动中枢障碍及颅神经瘫痪。抢救治疗后也可留下一侧周围性面瘫,斜视等。在半年内有自然恢复倾向,采取治疗措施,可明显促进恢复健康的速度,以免留下终身后遗症。

症状:

潜伏期3~35日,一般为7~14日。按症状轻重及有无瘫痪可分为隐性感染、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 (一)隐性感染(无症状型):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不产生病毒血症,不浸入中枢神经系统,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体内可查到特异性中和抗体。 (二)顿挫型(轻型):约占4~8%,病毒侵袭全身非神经组织。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可出现①上呼吸道炎症状,如不同程度发热,咽部不适,咽充血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扁桃体肿大等;②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等;③流感样症状,关节、肌肉酸痛等。症状持续1~3日,自行恢复。 (三)无瘫痪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且循环神经纤维散布全身,可在发病之初出现此期症状,但多数患者可在前驱期后有1~6日无症状或症状减轻,而后进入此期。 (四)瘫痪型:约占感染者的1~2%,其特征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基础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及脑神经的病变,导致肌肉瘫痪

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大多正常,少数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轻度增多。血沉增速。 2.脑脊液检查:细胞数迅速降低,蛋白量则增高,形成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3.病毒分离:起病一周内可从咽部及粪便内分离出病毒,可用咽拭子及肛门拭子采集标本并保存于含有抗生素的Hanks液内,多次送检可增加阳性率。 4.血清学检查。
导平治疗:

健康热线:025-84510544 84501861 | 传真:025-84606365 | 地址中国南京市江宁区双龙大道1700号,东恒国际大厦四楼
copyright (c) 2000-2014 www.daoping.com all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