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东台市人民医院理疗科 张 勇 |
肠粘连是腹部手术后的一种常见病,它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影响工作,重者还可危及生命,目前在临床上对肠粘连的治疗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方法也越来越多,但效果均不理想。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用经络导平对35例肠粘连的患者进行了试探性的治疗,现将疗效情况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 35例病人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7岁。治疗次数最少二个疗程,最多四个疗程,(十天为一疗程),按病因可分为:胃切除术9例,子宫切除术6例,兰尾炎切除术12例,输卵管结扎术5例,肠梗阻术3例。 (二)治疗方法 根据不同的疾病,分别选用补泻平衡法,相对平衡法,优势平衡法等十二种平衡方法。治疗前,首先对病人进行经络测平检查,根据测平的数值,进行计算,求出自身的平均标准值,按常规方法,找出病理性经络,电阻值过小,电流量过大者为“实证”反之为“虚症”。再结合临床体征,按照中医辨证诊断,对主要病理性经络,按“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进行正确的导平配穴,确定治疗方法,对病理经络给予分 别调整补偿性平衡激导,促使不平衡转化为平衡,使疾病痊愈好转。 二、疗效判断和结果 (一)疗效标准 治愈:腹痛腹胀消失,消化功能恢复正常。11例占31.43% 显效:腹痛基本消失,有时稍腹胀,10例占28.57% 进步:腹痛减轻,有时腹胀,11例占31.43% 无效:治疗后症状无变化,3例占8.57% (二)典型病例 王××,女,42岁,江苏省东台市造纸厂工人;兰尾炎穿孔术两日后来我科治疗。查:局部手术疤痕呈蚯状,腹部胀痛,压痛明显,但无包块,腹有胀气,且肠鸣音活跃,曾在本院行X光钡餐检查,确诊为“兰尾炎术后肠粘连”。排除了其它异常病变。 治疗方法: 首先对该病人进行了十二井穴的经络测平。经测平提示为:上实下虚。胃经偏实,膀胱经稍偏实,肾经偏虚,大肠经偏虚。综合上述症状取补泻平衡导平法。 进行循经取穴: ![]() 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限度而定。治疗三次后患者就感觉到疼痛好转,治疗一个疗程后,腹痛腹胀基本消失,个疗程后,消化功能一切恢复正常。 三、讨论 (一) 兰尾炎切除术后,按西医的论说就是术后局部组织进行代偿性的修复。而中医的观点则是人体经络系统受到严重的损坏,才会出现一系例表里症状。从祖国医学来说,经络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它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还可运行气血,濡养全身,调节机体虚实,调动人体内抗御病邪的功能,使人体各部功能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二) 当经络虚实失去平衡,往往在经络的腧穴上呈现电阻和通电量的异常。科学实践早已证明,人体肌肉、神经、器官、组织细胞的活动,往往会产生微弱的电活动,它是由生命机体中一种称为“生物电子”的变化而形成的。在人体内,细胞是生命机体的基本单元,细胞本身活动变化,主要取决于它们内部“生物电子”的变化。一切“生物电子”都具有自然恢复正常运动状态的基本功能。所以人体某些疾病能不治而愈。然而,如果机体内“生物电子”自行恢复正常运动状态的功能不足,人体又不能产生用来完成调整“生物电子”运动趋于平衡的足够电能时,就需要从体外向体内给予“充电”,来协助体内“生物电子”的运动趋于平衡状态。 (三) 经络导平能在临床用于治疗肠粘连,是一种新的发展,经过35例的临床治疗和观察,该仪器不仅能调节患者的生物电子平衡,还可促进内脏平滑肌的活动,提高其肌张力,特别是在腹部的阿是穴上,明显地看到治疗局部肌肉产生有节奏的震颤现象,这就是无痛性地兴奋了粗纤维神经组织。对感觉神经和横纹肌产生的震颤,能使肠蠕动趋于活跃,促使粘连组织分离,排便通畅,腹胀腹痛也随之缓解消失。由于震颤的持续,它还能使局部的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使细胞的通透性增强,提高了新陈代谢。 |